-----记东风实业公司劳模精神的传承
1969年,隆隆的开山炮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聚集在位于秦巴山区的十堰举火拓荒。在东风46年的发展过程中,劳模精神始终熠熠发光,成为了十多万东风人的精神指引。和其他东风的事业单元一样,东风实业也涌现出了一批批劳动模范,正是依靠着他们的榜样力量,东风实业人奋进拼搏,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东风实业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罗元红说:“无论是在过去艰苦创业阶段,还是在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我们都需要劳模精神的鼓舞,有了更多王勋标、刘良振,东风实业才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传承
从“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到“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员工”,几十年来劳模的形象在变,而不变的是他们执着于事业、始终甘于奉献的精神。
十堰东森汽车密封件有限公司的刘良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常常一个人半夜跑到工厂做试验,一折腾就是十几天。
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的王勋标,肾结石住院动手术的前夜,还从医院赶到现场与技术人员一起排除设备故障。
东风(十堰)汽车锻钢件有限公司的梅海,曾经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四处托关系,借设备,连续几天,一下班就跟设备泡在一起,直到问题解决。
“一勤天下无难事”,唯其勤奋,这些东风实业的劳模们都成就了一番事业。除了刘良振、王勋标、梅海,东风实业还有勤于思索、勤于总结的李诗虎、何先清;有勤于创新、勤于实干的付子六、张志伟;有勤于钻研、勤于动手的郑涛、胡向群、瞿霞,他们都已经成为了各自领域杰出的汽车工人。
东风(十堰)发动机减震器有限公司的戎煜,是东风实业的技能状元,也是刘良振的徒弟,他说:“大家都知道我师傅技术高超,但是我从师傅身上首先学到的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勤奋精神。”
对于劳模精神的传承,王勋标是这么看的:“现在我们的企业发展很快,技术装备跟过去比已有天壤之别,但我始终觉得,老一辈东风人那种踏踏实实的‘老黄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能丢。”
正是因为传承中的不断积淀,劳模精神已经成为了东风实业文化的DNA。
◎创新
当代汽车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能发明、会创新。
十堰东风三立车灯有限公司的何先清,不仅是工厂员工公认的技术专家,也赢得了韩国专家的真心佩服。每次韩国专家来做技术支援,都会对何先清竖起大拇指:“何班长,可以的!”
十堰东风采埃孚减振器有限公司的李诗虎,2014年带领研发团队开发新产品共83种。
王勋标是电工和钳工双料高级技师,他每年的发明创造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说起李诗虎,东风采埃孚公司副总经理孙尉东很有感触:“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李诗虎积极开展产品研发、产品改进、技术降成本等工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充分发挥了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创新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创新精神,已经融入了东风实业的血脉中。
◎接力
在东森密封件公司的刘良振劳模工作室中,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姜根生介绍说,这个工作室被赋予了三项功能,技术攻关、培育新人和固化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育新人。“我们要把劳模精神一代代接力下去,成为企业永远的精神财富。”
在十堰东风三立车灯有限公司,成立一年时间的何先清劳模工作室已经实施各类改善项目37项,创造经济效益130万元。同时,那里也是东风三立车灯公司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东风三立车灯公司生产部部长孙成福是何先清工作室的成员,他说,一年时间里,大家学到了很多东西,而感受最深的还是何师傅身上那种敬业、奉献的精神。
如今,劳模精神的接力早已成为了东风实业公司的常规动作。在武汉实业公司的劳模课堂上,每周六,王勋标等一个个技术能手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新员工。在东森密封件公司,聚集在刘良振身边的不仅有本企业的技术工人群体,更有来自东风实业公司各单位的工种状元、技术能手。这既是知识的传承,技能的积累,更是文化的感染,精神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