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不圈钱,不上市”闻名的王卫,终于也成了“圈钱、上市”的人。
资本的力量,让去年40多亿净利润的顺丰成了市值超过2000亿的巨无霸,也让王卫以超过千亿人民币的身家成了中国第四大富豪,并且留下一句话:
“一个人,一个企业,怎么可能和资本、行业对抗?”
● 资本爱恨
在媒体和业界的印象中,王卫对资本市场一向是排斥的。
曾经,王卫不但拒绝资本市场,甚至连资本都拒绝,市场上至今还流传着他拒绝资本示好的段子。顺丰要上市的消息刚传出时,就有很多人翻出他5年前鄙视上市的旧账。当时的他,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过:“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
让他“背叛”初衷的,是快递行业的迅速变革,是形势比人强。
2015年,以申通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三通一达”纷纷传出上市计划。2016年“三通一达”将计划落实,也将快递物流业的战火燃到资本市场,并对顺丰形成高压之势。
中通快递完成赴美IPO,圆通借壳大杨创世、韵达借壳新海股份、申通借壳艾迪西......甚至以天天快递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也不示弱,采取结盟苏宁云商等电商平台的方式,为自己铺平后路。德邦物流、全峰快递、宅急送等也吹响了向资本市场挺进的号角。
除了这些野心勃勃的同行不断以更强的资本加速争夺市场,行业的其他变化也让顺丰不得不紧张: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试水线下物流,国际物流巨头联邦速递等也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而要应对这些挑战,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资本。
很多人都会谈论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往往忽略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有钱也是竞争力,至少,没钱休谈核心竞争力。
虽然早在2013年,王卫就打破“不圈钱”的惯例,接受了4家机构80亿投资,也完成了顺丰二十年来的第一次股权融资,但相比对手们玩得高潮迭起的上市而言,顺丰的这种“圈钱”还是太out了。
行业的天变了,这让王卫不得不重新检讨自己的策略,并且吞下昔日的豪言壮语,向现实低头:“一个人,一个企业,怎么可能和资本、行业对抗?”
这一低头,便是2000亿。今日早盘,伴随一声钟响,顺丰借壳上市的鼎泰新材开盘便市值突破2000亿人民币,最终收盘在2100亿,持有顺丰超过50%股份的王卫也因此身价超千亿。
● 拉杆箱拉出的帝国
王卫踏入快递业,源于其灵敏的商业嗅觉。
1993年,王卫22岁,高中毕业后从香港来到广东独自谋生。彼时,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大量香港工厂迁移到珠三角,两地间信件及货物往来增多。王卫受朋友之托,在广东和香港往返间捎带些货及信件。不知不觉中王卫发现拉杆箱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他意识到这是个商机,于是向父亲借了10万元,在顺德创立了顺丰速运。
当时的顺丰速运,连他自己在内,一共才6个人,主营业务只有一个:每天背着背包、拉着拉杆箱奔波于香港和广东两地。
凭着低价、能吃苦和高效率,顺丰的触角很快延伸到整个珠三角。在长三角一带,申通、中通 、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已在巨大市场需求下快速崛起。为了争抢地盘,顺丰与这些快递公司一样,采用加盟模式建立网点,没出几年就走出华南,走向全国。
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但王卫很快就发现了加盟模式的弊端。一些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甚至自己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这让王卫不得不重新考虑让他两难的网点控制权问题。当时,只有实力雄厚的国家队EMS全部采用直营,民营快递还没有先例。尽管加盟制带来一些麻烦,但它让顺丰版图得以快速扩张,一旦收权改直营,势必影响扩张速度。
为了顺丰的长远利益,王卫决定强势收权。
尽管行动前王卫对困难有所预估,却没料到会招来杀身之祸,一些加盟商竟然请了香港黑社会人员追杀王卫。但王卫没有退却,顶着压力于2002年收权成功。
不过,王卫只收了老板的权,却将一线员工留下。江山一统之后,他实行计件工资,使收派员与顺丰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雇佣关系,而更接近于合作加盟。这样的制度保证了顺丰一线员工的高收入,高收入又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服务质量。
在更快更好的服务引领下,顺丰每年出货量以50%的速度增长,并在深圳设立了企业总部,确定了与“三通一达”的差异化战略,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
顺丰大崛起的一个转折发生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航空业陷入低谷,运价大跌,但快递业务量却猛增。占尽天时、地利的王卫瞄准时机,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协议,成为将民营快递行业带上天空的第一人。
此举大大缩短了物流运递时间,以前不可想象的次日达终于实现,顺丰与同行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开。2009年,顺丰自己的航空公司获民航总局批准运营,并一次性购买两架飞机,开中国民营快递业先河。
插上了翅膀的顺丰,从此一边深耕国内市场,一边开拓国际市场。
梳理其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4月,顺丰控股业务覆盖全国 320 余个地级市、2500 余个县区级城市、7800 余个乡镇,共有12260多个营业网点,员工12万多人,拥有1.6万台运输车辆、19架自有全货机。国际业务范围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真正的对手
很多人认为,顺丰的对手是“三通一达”,但王卫不这么看。
早在几年前,王卫就称,顺丰的目标是“中国的联邦快递”。
美国联邦快递拥有超过 643架飞机,近10万货车,业务遍及全球211个国家,是世界快递巨头。2015年,联邦快递的年营业额高达474.53亿美元,是顺丰的6倍多。
联邦快递成立的1971年,王卫刚在上海出生。如今,顺丰与联邦快递的规模、营收差距,则是他眼中的首要发展空间与机会。
2013年,曾有业内人士称,顺丰要成为国际上的联邦快递至少还需10年。如今再插上资本的翅膀后,王卫想必会将这一时间缩短。
而从公司的市值看,托中国股民有钱的福,顺丰的市值与联邦快递的市值差距,已远远小于其营收和利润的差距。今天,顺丰的市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而联邦快递的市值折合人民币不到4000亿。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后,顺丰将延续中高端路线,重点发力于公司航材购置及飞行支持项目、冷运车辆与温控设备采购项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下一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研发项目、中转场建设项目。顺丰转型为综合物流服务商、追赶联邦快递的战略意图可见一斑。
此前,曾有证券分析专家根据顺丰IPO数据预言:顺丰将在上市后两年内超过联邦快递。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顺丰的领先能力,这不是没有可能。
● 低调的巨头
王卫的低调跟他的出名一样出名。
创业多年,他从未接受过采访,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也很少出现他的照片,偶尔出现也只是背影或者很模糊的侧面照。
他说,“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我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但这种低调依然挡不住顺丰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巨大诱惑,很多人对顺丰垂涎已久,却终不能得逞。江湖流传的说法包括:
早在2004年,联邦快递在布局中国业务时就接触过王卫,试图以50亿元左右收购顺丰,被王卫拒绝。
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曾有人花50万元,只为和王卫共进一顿晚餐。花旗银行则曾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与顺丰合作的机会。
让普通民众了解到王卫其人的,是一次“护犊”维权事件。
2016年4月,顺丰一快递员在骑电动三轮车派件过程中,不慎与一京牌轿车发生剐蹭。道歉后轿车车主不依不饶,辱骂、殴打快递员,快递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事件视频在社交媒体受到广泛关注,王卫得知后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表声明称:“如果我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
当晚,王卫是靠安眠药睡着的。第二天,一向不喜欢见媒体的他竟主动向多家媒体公开发声:“这次我们这么强势主动地走出来,要很鲜明地阐明我们的态度:绝对不能允许这种粗暴的人员这样对待顺丰快递员,以及快递行业的人。”
最终,打人者因寻衅滋事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这件事,让广大网友感叹王卫对员工的爱。而在网上流传的有关王卫的另一个讲话视频,也流露出王卫对员工的爱惜之情,动情处王卫甚至流下了眼泪。